交通要聞
“九山半水半分田。”
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處州麗水,地處浙西南,重巒疊嶂、山高林密,閉塞的交通千百年來制約了麗水的發展。但在這樣的自然條件下,麗水從窮山惡水到如今路通民富,從舊時古道崎嶇、激流險灘,到如今云端筑路、千橋飛架:麗水人自強不息、艱苦奮斗,從大山里走出一條條康莊大道。
3月20日-21日,“開路先鋒·文化萬里行”全省交通運輸工會系統“文化溯源”接力活動走到第五站麗水,“開路先鋒 浙麗有我”麗水交通“文化溯源”活動順利舉行。
活動以括蒼古道、桃花嶺交通驛站、交旅融合示范滴雙線、大港頭美麗航道為切入點,共同追溯麗水交通篳路藍縷、櫛風沐雨的艱難歷程,重溫麗水交通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。
“開路先鋒 浙麗有我”麗水交通“文化溯源”活動
1】從千年古道到致富大道
第一站是擁有1900多年歷史的括蒼古道,站在古道的起點,也是站在麗水人走出大山的起點。
始建于東漢時期,括蒼古道曾是千百年來麗水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,連接了溫州和金華,也是甌江流域通往京城的唯一要道,現居在古道兩旁的村民依然稱其為通京大道。
括蒼古道
走完古道,車輛駛上一條平坦寬闊的公路——浙江省“四好農村路”交旅融合優秀案例公路、紅綠金融合共富農村路滴雙線。
滴雙線是麗水市區通往仙渡鄉的交通主干道,起點位于仙渡鄉滴水巖村,終點位于雅溪鎮雙溪村,全長約14公里。
在滴雙線修通之前,和合老街是鄉民從城區到縉云的必經之路。如今交通便利,老街就作為一個珍貴的記憶見證被保留下來,成為旅游景點,每年都有游客來赴“桃花節”之約。“交通的改善對我們鄉里帶來的變化真的非常大。比如原來桃花嶺驛站附近的村莊是我們鄉最后一個村,出行要走很遠,但是330國道打通之后,村子變成了入口,成為了東邊出入鄉的第一個村。”仙渡鄉鄉長吳昊感慨道。
和合老街
在致富的公路大道背后,是默默無聞、無私奉獻的交通人。為此,文化考察團還來到麗水市公路水上搶險救援中心,拜訪了麗水交通人的代表聶如偉。
聶如偉是麗水市直屬公路港航管理中心的中心黨總支委員、公路搶險科科長,參加工作以來,長期從事公路養護、應急搶險工作,被評為全國交通技術能手、全國最美養路工,他見證了一條條公路修成通車。
聶如偉工作室
“我愿做一顆閃光的鋪路石,堅定信念,照亮理想,努力實現最美的‘公路夢’!”
聶如偉堅信養護公路必須有知識、懂技術,于是自學理論、自學外語,對養護設備進行改造和維護,進一步提升了公路養護水平。聶如偉團隊以傳幫帶的方式,培養技術創新和技術攻關型人才,同時與社會力量合作,建立大中型機械設備人員人才庫,進一步補充機械設備專業人才力量。
在聶如偉工作室,大家回顧了麗水公路的發展歷程,了解到最新的科技創新方向,感受到一代代公路人頑強拼搏、堅持不懈的工匠精神和責任擔當。
參觀聶如偉工作室
此次活動中,文化考察團還參觀了麗水交通文化展。從九山半水行路難到“鐵公水空”路通民富,在對麗水交通運輸發展脈絡的回溯中,大家對于麗水交通有了整體而深入的認識與體會,感受到麗水交通人一次次超越,堅持不懈奮斗的精神。
參觀麗水交通文化展
2】從千年古堰到交旅融合
在堰頭村,大家更是實地感受千年古堰的水利智慧與美麗航道的文化魅力,體驗水運交通與文旅融合的成果。
古堰畫鄉游人如織,通濟堰的觀景臺上滿是慕名而來的游客。通濟堰已有1500余年歷史,自流灌溉著約6萬畝良田,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。
通濟堰
甌江流經堰頭,宋元以來航道一度繁華。如今千年甌江航運煥新升級,結合通濟堰歷史底蘊、原生態江南古村風貌,融入現代設計思想、科技理念,與生態休閑旅游產業融合,打造古堰畫鄉生態旅游美麗航道,為堰頭村激發出新活力,創建出一條“美麗經濟交通走廊”。
交通文化展演活動
古堰畫鄉藝術中心的交通文化展演活動為本次“文化溯源”麗水行畫上了圓滿的句號。
在浙江省交通運輸工會系統“文化溯源”接力儀式上,《禮儀之邦》將漢舞的柔美與書法的剛勁結合,以篆書“開路先鋒 文化萬里行”獻禮“文化溯源”系列活動。
活動現場,浙江交通人代表共同觀看情景劇《天路》,重溫了“四好農村路”的建設成果,情景劇以門陣公路建設的艱辛歷程,向代代交通人致敬。《開路先鋒 浙麗有我》宣講以及歌曲《我家門口那條路》的展演再次帶領大家回望麗水交通的櫛風沐雨。
麗水市交通運輸局黨委副書記、副局長劉軍
“篳路藍縷啟山林,跨山穿云達江海。麗水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變化,既是麗水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,也是交通人至真至善、干事創業的真實寫照,繼承了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的交通精神和開路先鋒的文化。”麗水市交通運輸局黨委副書記、副局長劉軍總結道。
本次全省交通運輸工會系統開展“文化溯源”接力活動,由浙江省交通運輸工會主辦,全省12個地市(單位)依次開展接力活動。在“交通小鹿”的見證下,第五站麗水的代表將活動旗幟與接力棒傳遞給第六站溫州交通。
各地地情不同,交通發展各異,但在一次次的接力之中,浙江交通人的精神一以貫之。從古道、古堰的建設,到“四好農村路”、交旅融合發展,浙江交通人的精神代代傳承。沿甌江東游,下一站溫州將展開東海之濱的交通故事。
浙江省交通運輸工會系統“文化溯源”接力儀式